▲ Inoda Coffee
第一次造訪關西時,就住在阿公老友在神戶開的咖啡聽樓上,早餐就在咖啡廳裡享用咖啡、烤吐司與水煮蛋,看似簡單但咖啡廳裡的氣氛與風味一直縈繞在腦海裡。上一次造訪京都,住在四條西棟院但卻發現要找到吃早餐的地方似乎不容易,這次出發前特別搜尋了京都的咖啡廳,最後我們將幾個老牌咖啡廳納入行程中,但最後我們只去了「Inoda Coffee(イノダコーヒ)」。
Inoda Coffee早已在全日本都有據點,其中在京都一共有六家分店,介於三條通與四條通之間就有四間店面,另外在京都站也設有分店,但最具知名度的非位於堺町通的本店莫屬。Inoda Coffee從1940年開始營業,在1958年成立會設並逐步的擴張版圖,除了咖啡外也提供早餐、甜點與Inoda Coffee相關產品。至今已經營業七十餘年的Inoda Coffee常出現在旅遊書裡,但手邊的旅遊書只用它的日文店名「イノダコーヒ」而不提在網路上較為知名的Inoda,直到走到店門口,才發現原來旅遊書裡推薦的咖啡店正是我們鎖定的第一目標。
▲ Inoda Coffee 的京都地圖
別看地圖上的京都像是棋盤一般工整,也別看三條通聽起來、看起來都像是條京都十分重要的道路,實際上的堺町通與三條通都約略不過是條略寬的巷子,走在其中真有來到台北市林森北路兩旁各條通的感覺。因此當我們鑽出地鐵烏丸御池站後原本打算走小巷子前往inoda Coffee本店,卻發現迷失在京都的小街小巷之中,畢竟,在小巷子裡是沒有路牌的。在小巷子裡推著推車讓人心驚膽顫,不一會我們就決定回到御池通上前進。
御池通是我們非常建議的路線,在御池通上每一個交叉路口都設有立牌,立牌上除了標示出所在的街道名稱外,也特別以日、英、中、韓四國語言介紹了每一個通的歷史背景。我們就這樣沿著御池通前進,從立牌上可以發現整個京都的歷史與豐臣秀吉息息相關,幾乎每一個通的規劃都在豐臣秀吉統治時奠定下基礎,沿著御池通就彷彿走過一段屬於豐臣秀吉的歷史一般。
▲ 御池通上的街道介紹立牌
▲ 以四國語言呈現的通町歷史
▲ 一致的通町的立牌搭配上藍天白雲是御池通的特殊景致
轉入堺町通後我們將御池通的車水馬龍拋在腦後,身邊的場景彷彿從二十一世紀回到了幕府時代。過了三條通後,遠遠就可看到右手邊一棟兩層樓高的白色建築,招牌上連綿不絕的Coffee字眼,正是Inoda Coffee本店的洋風門面。在洋風門面之前的木造建築則是Inoda Coffee的老店所在,那是平凡無奇到一不小心就可能錯身而過的標準町屋建築(所謂的町屋是指沒有庭院,門口直接對著街道,能夠作為店面或是工作室的房屋)。儘管洋風的門面新穎,但正式的入口還是在原本的老店一側,就像許多旅遊書與網路的介紹,在Inoda Coffee前停著一台台的腳踏車,成了堺町通裡的奇特景象。
▲ Inoda Coffee 的洋風門面
▲ Inoda 前的紅色不明物體在東洋亭前也有一組
▲ Inoda Coffee全貌
進入Inoda Coffee店裡,最外側的一區是販賣部,販賣Inoda的咖啡豆、甜點與咖啡器皿等相關產品。新舊店面看似相連,但中間其實有個小走廊做區分,恰好將店裡用餐區分做兩個區塊。在販賣部後方的是吸煙區,一、二樓共佔了店裡超過四分之三的座位。裝潢有些類似飯店裡的咖啡座,白色的皮椅與木桌較為正式。這裡看上去有許多上班族談生意、休息更或許是翹班的地方,男性的比重較高。而在新店面的後方則是非吸煙區,白色的大片歐式木格窗搭配紅白格紋桌布營造了英式茶館的風格,非靠窗的座位則是以白色桌巾搭配紅色絨布座椅,在非吸煙區裡用餐的大半都是女性,既有時尚的姐妹濤組合也有母女檔,跟外邊的吸煙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此外,在吸煙區的後方也有部分的戶外座位,另外還有特別的包廂。
▲ 入口的販賣部
▲ 吸菸區的裝潢像是飯店的咖啡座
▲ 吸菸區的後半部特別挑高處理
▲ 區隔吸菸與非吸煙區的走廊
▲ 白色大木窗、紅白格紋桌布,非吸煙區刻意營造歐式風格
▲ 戶外座位區
▲ 走廊一端的戶外咖啡座
▲ 我們的座位在非吸煙區的最內側,小溫正在推車內呼呼大睡
▲ 非吸煙區
Inoda Coffee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原本是進口咖啡豆的批發店,在大戰後已剩下的咖啡豆開起了咖啡廳。試想在七十多年前要在以茶道歷史聞名的日本打出一片江山,裝潢上自然得要有一些特色,在七十年後這些當年新潮的新玩意成了店裡最佳的裝飾品,也見證了這間京都最知名咖啡店的歷史。櫃子上的古董電視機、桌上的菸灰缸、有著咖啡豆的古老銅招牌、磚牆上的獅子噴水頭,一點一滴都是Ionda Coffee的過往。
▲ 靜靜坐落在走廊一角的古老招牌
▲ 紅白格紋桌布上的菸灰缸
▲ 幾十年前這也許真是個小水池
▲ 讓人想起小時候家裡的電視機
▲ 在Inoda,隨處都有歷史的痕跡
▲ 超大的咖啡豆讓人印象深刻
光靠裝潢當然不足以讓Inoda成為京都咖啡的佼佼者,餐飲還是最重要的主角。溫嫂點了經典的法式吐司套餐,而我則點了「京の朝食」,附餐則分別選擇了咖啡與紅茶。Inoda的法式吐司讓我們驚訝,不光因為它幾乎是台灣的厚片吐司兩倍厚有餘,也不光是上面那伊曾滿滿的白砂糖,更是它散發出濃濃的麵包香。法式吐司的賣相已佳,但入口更讓人驚豔。乍看之下滿滿的白砂糖應該十分甜膩,實際上白砂糖卻完全融入在吐司濃濃的麥香、奶蛋香之中而不顯得甜,白砂糖搭配酥脆的外皮反而更增加了酥脆的口感,而吐司本身已經不能單純用鬆軟來形容,這可以從法式吐司在一口咬下厚就徹底「消風」看出端倪。
消風之後,你會發現厚片吐司真的只有一片吐司。
套餐的飲料溫嫂點了店內最著名的「阿拉伯珍珠」咖啡,不過並沒有加糖與奶,雖然一般人都認為阿拉伯珍珠偏酸,但喝慣黑咖啡的溫嫂認為味道不酸,十分順口、回甘。
▲ 法式吐司套餐
▲ 法式吐司特寫
▲ 白砂糖不只是多而已
▲ 消風後的法國吐司
▲ 招牌阿拉伯珍珠咖啡
跟法式吐司相比,招牌早餐顯得「豐盛」許多:生菜沙拉、兩大片的火腿、水果與炒蛋,此外還有一個可頌麵包。從離開美國後,我就一直在台灣各大西式早餐店與飯店尋找好吃的炒蛋,一直覺得炒蛋的關鍵在鬆軟上,在台灣即使大飯店的現做炒蛋往往都炒得相當「實在」,是把蛋炒散而不是把蛋炒鬆,特別是看到廚師不斷的翻炒就讓我替鍋裡的蛋感到心疼。看到Inoda的炒蛋第一印象讓我感覺彷彿看到三木雞卵的蛋捲的感覺,看上去比台灣的「實在」更「實在」,但入口後卻是這幾年吃過最鬆軟的炒蛋,這不只是滑嫩,甚至讓我感覺有些軟軟綿綿的口感。
炒蛋的份量以我的標準算不多,但很久沒有吃到那麼讓人激賞的炒蛋。
台灣的可頌麵包一般都是外酥內軟,酥酥的外皮下是蓬鬆的千層內餡,Inoda的可頌麵包外表看起來完全符合這個形象。就像是法式吐司與炒蛋,可頌麵包在入口後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可頌的外皮酥脆,烤得香氣十足,只咬下時發現千層內餡真的有千層般,是十分紮實的內餡,跟法式吐司的鬆軟完全相反,也由於它的紮實讓人回味再三。
▲ 招牌早餐
▲ 可頌的內餡紮實
▲ 附餐的紅茶用金屬外杯裝載
我們悠閒的在Inoda Coffee享用了美味的早餐,也稍稍餵食了剛睡完回籠覺的小溫,悠哉的走出用餐區。溫嫂在販賣部逛了許久,最後放棄了Inoda各種誘人的餐具,只買了阿拉伯珍珠咖啡包。在一旁等待時看到剛剛同在非吸煙區用餐的兩位女士似乎遇到了熟人,雙方就這麼在店門口不斷的九十度鞠躬起來。
步行回地鐵站的路上,我忍不住向町屋內探頭探腦,暗黑的廊道後面似乎別有洞天。路上另有間「半僧庵」吸引了我的注意,特別是門口那刻著「許葷酒入門內」的石碑恰恰與奈良法華寺的石柱相反。
▲ 好禮的日本人
▲ 町屋後別有洞天
▲ 半僧庵,另一個讓人想探訪的世界
<衍生閱讀> 京都咖啡店
Smart Coffee:<老溫隨筆> 小溫的京都之旅 Smart Coffee
前田咖啡(明倫店):<小溫的京都之旅> 京都遛小溫 前田咖啡明倫店
咖啡靜香:<小溫的京都之旅> 西陣之 咖啡靜香 & 晴明神社
INODA COFFEE三条本店.
地址:
營業時間:AM7-PM8
Tel: 075-221-05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