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紅襪隨筆>Victor Martinez 馬丁尼茲補強紅襪打線


搶在七三一大限前紅襪隊終於地安人隊談妥交易,以中繼投手馬斯特森(Justin Masterson)與兩個年輕農場投手韓葛東(Nick Hagadone)與普萊斯(Bryan Price)為籌碼,換來印地安人隊的捕手兼一壘手(or一壘手兼捕手)馬丁尼茲(Victor Martinez)。另外,紅襪隊再將一週前換入的一壘手拉魯契(Adam LaRoche)送到勇士隊,換來轉入國聯後打擊一塌糊塗的一壘手考區曼(Casey Kotchman)。


 


這兩筆交易,意外的讓紅襪隊成為美聯東區三雄中唯一在交易大限前補入重要球員的球隊。


 


和原本可能送出巴許霍茲(Clay Buchholz)、巴德(Daniel Bard)或是包登(Michael Bowden)的包裹相比,送走去年表現精采的馬斯特森雖然也讓人不捨,但馬斯特森在今年短暫轉任先發後,表現如同溜滑梯一般直直落,防禦率居高不下,五月(5.06)與七月(5.73)甚至ERA飆破5,牛棚的地位也落在岡島秀樹、巴德與戴克拉曼(Manny Delcarman)之後。相較之下,送走馬斯特森與兩個還有兩到三年才能上大聯盟的潛力新秀,算是比較合算的交易。


 


當然,兩到三年後這兩個年輕的潛力股將會是評斷整個交易的關鍵。


 


明星賽後的紅襪隊像是吃錯藥一般,全隊的打擊陷入莫名的低潮,原本領先洋基隊三場勝差短短的幾天之內成了倒落後三場半,關鍵就在紅襪隊的打者打不到右投手,右投手!


 


實際上整個球季紅襪隊的打擊就不甚穩定,除了「老爹」(David Ortiz)陷入嚴重低潮外,原本設定的第一棒艾斯貝瑞(Jacoby Ellsbury)狀況不穩定,讓球隊不斷的調整棒次,找尋高上壘率的球員擔任第一棒打者,讓上半球季的紅襪隊打線組合極度不穩定。差別只是在明星賽前紅襪隊的打者處於輪流發揮的狀態,但主砲貝伊(Jason Bay)六月(0.23)七月(0.192)打擊率還不及兩成五,加上尤克里斯(Kevin Youkilis)與派卓亞(Dustin Pedroia)狀況不佳,讓整支球隊進入空前的低潮。


 


補入馬丁尼茲,讓紅襪隊的打線得以重新調整。下半球季打擊穩定的艾斯貝瑞打第一棒,接著是走出短暫低潮的派卓亞,原本打第三棒的尤克里斯則重新回到四棒的位子,由馬丁尼茲扮演銜接開路先鋒與中心打線的工作,打擊不穩定的老爹與貝伊則改打五、六棒。


 


這樣的調度好處在於前四棒的打擊穩定,能夠有效的串連打線並累積壘包上的人頭數,而當打序輪到五六七棒時,雖然打擊不甚穩定但卻有隨時擊出長打的能耐,加上第八棒埋伏了從2A直升的代班右外野手瑞迪克(Josh Reddick),讓這兩場比賽的紅襪隊打線火力驚人。


 


兩場的樣本數過少,但馬丁尼茲的到來暫時稍解了紅襪隊的貧打症,這對即將面對光芒與洋基雙強的紅襪隊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轉變。


 


儘管許多人認為馬丁尼茲的到來能夠同時解決紅襪隊缺乏捕手接班人,但這點卻非常需要時間來做檢視。近年來馬丁尼茲蹲補數減少,主要是因為史波奇(Kelly Shoppach)的加入,是的,一個紅襪隊在2001年第二輪選入的新秀,2006年為了交易克里斯普(Coco Crisp)而送出的新秀。


 


馬丁尼茲過去為人稱道的是他的打擊能力,一個生涯打擊率0.297、三度單季20轟的捕手,但他的配球、阻殺能力則有段差距,因此當原本配球與防守就有好評的史波奇上個球季打出0.26121 HR的成績,馬丁尼茲就逐漸讓出了先發捕手的位子,轉而擔任二號捕手與一壘手。換句話說,他是個打擊型的明星捕手,至於紅襪隊打算將他當作一壘手與二號捕手或是未來的先發捕手使用,就有待時間來觀察。


 


至少,我沒法想像他擔任老蝴蝶專屬捕手的模樣。對吧。


 


馬丁尼茲的到來,至少讓膝蓋有傷的鐵補維瑞泰克(Jason Varitek)有機會蹲三休二,也讓臀部看來又相當危險的麥克羅(Mike Lowell)能夠減少耗損的機會,這讓紅襪隊的老傷兵們有充足的機會修養,也讓馬丁尼茲能夠有足夠的出場時間貢獻自己0.291的打擊能耐,當然,更不能忘的是2007年他在季後賽裡對洋基隊繳出0.3534 RBI的成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