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都 金福寺 芭蕉庵 小溫的手水舍
一乘寺垂松彷彿是道門,隔離了車潮與人潮,穿過了垂松,就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不像是楓葉時節的京都,就像是一般的鄉間小徑。在一乘寺地區的眾多寺廟裡,在垂松右後方的金福寺是人煙最為稀少的一個,但,一點也不輸其他。
特別是金福寺由於諸多俳(ㄆㄞˊ)句詩人曾經聚集,而成為重要的文化景點。
▲ 山門旁就是一株正盛紅楓
金福寺不大,不,金福寺很小,即使是高台寺的塔頭園德院都比金福寺要來得大,但金福寺卻一點也不小。如果光用走,不消五分鐘就能晃完整個金福寺,但在這小小的寺廟裡卻有許多有趣的小玩意、小擺設,讓人驚喜不斷。
▲ 木門上的小蟲都格外吸引人注目
金福寺的歷史十分悠久,西元八六四年就由安惠僧都依據慈覺大師(円仁)的遺志所創建,由慈覺大師所製作的就安置在其中。逐漸荒廢的金福寺直到江戶中期元祿年間(1688~1704)才由來自円光院的鐵舟和尚所復興,也由於鐵舟和尚的緣故,有「俳聖」稱號的俳句詩人松尾芭蕉到京都遊歷時總會不時造訪金福寺,並與鐵舟和尚在寺東側小丘上的草庵一起吟詩、賞景,松尾芭蕉過世後,鐵舟和尚便把這座無名庵給命名為「芭蕉庵」。松尾芭蕉逝世後,日本的悱壇逐漸的庸俗化,而在鐵舟和尚逝世後,這「芭蕉庵」也逐漸荒蕪。悱劇在直到另一位俳人、畫家与謝蕪村的出現才吹起新意,而這為人稱「悱諧的中興者」的与謝蕪村也在晚年定居京都,西元1776年極為仰慕松尾芭蕉的与謝蕪村帶領著村人、弟子重新復興了荒蕪的「芭蕉庵」,死後,弟子也依照与謝蕪村的遺願安葬在這芭蕉庵旁與神交的松尾芭蕉一起長眠。
▲ 芭蕉庵的由來
站在金福寺外,狹小的石階與木門早已無法阻擋寺內那片楓紅。走進金福寺才知道金福寺之小,充做售票亭的房舍前只有條小徑,金福寺的本體不大,簡單的本堂外就是庭園裡的枯山水,枯山水沒有太多花俏的設計,簡單整理過的白砂規規矩矩的舖在庭園之中,但四周的楓紅卻讓人難以不去分心。
▲ 路旁的小徑,藏著通往金福寺的入口
▲ 秋日,庭院旁的紅楓比庭院更令人炫目
▲ 小巧的金福寺庭園枯山水
沿著庭園前的階梯前行,只需走個幾步,小巧的金福寺就完全的近收眼底。走上小丘,右側是芭蕉庵,左側則是与謝蕪村之墓與能眺望整個京都市的高台。就如同金福寺,芭蕉庵相當小,但它厚重的茅草屋頂卻極有特色,比起廟宇建築,這在百年前可能平凡無奇的茅房卻成為金福寺的亮點。
▲ 金福寺全景
▲ 日本悱人盡在金福寺
▲ 陽光下的芭蕉庵
▲ 芭蕉庵 茅草屋頂
除了芭蕉庵本體,芭蕉庵旁也是金福寺最主要的楓葉聚集區域,除了庵旁的紅楓,四周樹林裡也有許多楓紅點綴其間,地上的紅楓地毯在樹林間灑下的陽光照射下,呈現出另一種美。
▲ 紅楓中的芭蕉庵
▲ 庵外楓紅
▲ 樹林間的紅葉地毯
走著走著,小溫卻失去了蹤影,原來有個小小的手水舍就這麼秘密的藏在芭蕉庵旁的樹叢裡,如果不是這只有一百公分不到的視野,大多數的大人們往往就這麼視而不見的走了過去,就像大多數的人就這麼錯過生活裡很多的小小美景。
▲ 小溫的手水舍
▲ 只有不到一百公分的視野才能看到的美好
小丘的另一邊是能夠眺望整個京都市的高台,除了市中心的精華地段有著高樓外,整個京都市其實都是以兩至三層樓的建築為主,也因此當天氣好時可以從西京的一乘寺地區望向遙遠的嵐山地區。
▲ 沒有太多高樓大廈,讓京都市充滿著寧靜美
▲ 最遠,可以遠眺嵐山地區
此時的金福寺紅楓尚未落盡,因此傳說中的紅地毯只在金福寺小小的前院裡的小小錢幣造型手水舍旁出現著,但傳說中的小花貓倒是非常賞臉的從本堂的走廊一溜煙的跑到了小小前院的紅地毯中嬉戲。
▲ 院子裡的紅楓
▲ 小溫就愛手水舍(錢幣狀)
▲ 有名的金福寺之貓
依依不捨的走出了金福寺,在寺外的住家外,一個簡單的木架子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架上擺了許多看似以日本傳說故事為藍本的面具吊飾,讓我們在無人看顧的小小店舖裡買了些許伴手禮,才再次出發繼續今日的一乘寺之旅。
▲ 面具吊飾
▲ 就是這木架上的吊飾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名稱】佛曰山 金福寺(こんぷくじ)
【地址】左京区一乗寺才形町20
【電話】075-791-1666
<衍生閱讀>一乘寺地區景點
<小溫楓京都> 京都西京一乘寺地區 金福寺 & 芭蕉庵 & 小溫的手水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