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老溫隨筆> 新爹手札 11/27 圓滿

_MG_8307.JPG 


我踢我踢踢踢


週五是阿祖滿七的日子,小溫也在傍晚從桃園回到了北投,由於是滿七的佛事,在台北的晚輩都到北投來報到,老爹與溫嫂的媒人公、媒人婆夫婦也來送阿祖最後一程。小溫依照慣例擺出見得大場面的溫順可愛一面,成了會場裡最受矚目的焦點,圍在身旁的婆婆媽媽停不住的讚美,讓小溫更像是天使一般不停微笑博取更多掌聲。


_MG_8212.JPG 


媒人公、媒人婆前幾次都沒能看到小溫,只能聽著小溫外婆說著小溫如何如何,看著小溫,媒人公、媒人婆更是讚不絕口。


_MG_8232.JPG 


佛事在唸完父母恩重難報經、阿彌陀經、心經之後圓滿結束,阿祖的牌位也由靈堂移到了祖先牌位之側。隨著親戚各自回家,小溫也終於有機會輪到阿公與叔公的手裡,兩老看得眉開眼笑,阿公更是抱得愛不釋手。


_MG_8283.JPG 


_MG_8293.JPG 


一整晚溫順的小溫在半夜果然又開始了小惡魔行程,也許是晚餐吃得不夠飽足,也許是晚上「秀」得太累,夜裡的小溫總不肯好好喝奶,就這樣斷斷續續的情況下不停的起起睡睡,但最讓人意外的是大清早的小溫精神好的嚇人,一大早就睜著大眼四處東張西望,馬上又成了阿公與阿嬤的小寶貝。


 _MG_8305.JPG


溫嫂將小表哥交接的床邊琴墊給裝到了床上,原本就喜歡踢腳的小溫似乎也發現了新遊戲,一邊踢一邊開心的笑著,越踢越是起勁,要出門時,溫嫂將小溫抱出嬰兒床,「空踢」幾下發現沒有發出音樂的小溫顯得有些失落。


 _MG_8302.JPG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老溫隨筆> 新爹手札 11/23 可愛吊飾

_MG_8086.JPG 


我好想睡喔!


週六小溫回診做了身體檢查,同時也打了五合一疫苗。現在的小溫已經有4500g重,但是量體重時小溫一直不停的伸懶腰,讓護士阿姨始終無法量出正確的高度,甚至一度出現身高負成長的窘境,最後終於量出57cm的數字,只是準確度似乎值得懷疑。


_MG_8160.JPG 


打完五合一疫苗的小溫顯得有些疲倦,週六大半時間都在睡覺中度過,週日移動回桃園時甚至一路昏睡,錯過了晚餐時刻,直到週日夜間才恢復「天哭」的功力,完全是不讓人休息的最佳典範。


_MG_8152.JPG 


周末是小溫第一次在北投阿公家過夜,睡著小表姐與小表哥曾經睡過的床,床上裝著已經傳了幾代的床邊旋轉布偶,小溫醒著時不時抬頭看著天空奇怪的布偶,也許是這些布偶啟發了小溫的靈感,回到桃園時坐在小搖椅上,原本對姚以上的吊飾無動於衷的小溫會開始對著吊飾仔細觀看,跟著小搖椅的音樂起舞,甚至趁著溫嫂在廚房忙進忙出,老爹出門倒垃圾的時刻,偷偷的伸手去碰觸眼前的小吊飾,但當溫嫂仔細觀察,老爹趕著拿相機時,小溫又擺出一副啥都未曾發生過的模樣。


_MG_8171.JPG 


_MG_8162.JPG 


那模樣真是逗人。


_MG_8196.JPG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北投食之選> 光明路飯糰

 


_MG_8156.JPG


過去週末早晨陪著阿嬤散步,從中央北路沿著光明路一路走到新北投公園,在溫泉路七巷路口旁各有一間飯糰攤,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總固定買在「新北投小吃店」前的飯糰與豆漿,一路拎著步行往新北投的大小公園散步,從一開始的一人一個飯糰,到阿嬤胃口漸小,兩人總愛坐在新北投公園的椅子上一起分食一個飯糰,只見兩個人一人一口的慢慢吃著飯糰,搭配著豆漿度過無數個清新的周末早晨。


_MG_8092.JPG 


認識溫嫂後,有次提到北投的早餐,溫嫂說常常跟著岳母一大早開車到北投市場買菜,最後總會在附近買個飯糰回天母吃,聊著聊著,才發現原來我們吃的是同一家的飯糰。


_MG_8099.JPG


飯糰是常見的早餐選擇,一般的豆漿店、早餐店甚至便利商店都可以買到,但飯糰要真正好吃卻不容易。小小的一個飯糰裡有著油條、酸菜、榨菜、肉鬆、芝麻、菜脯、蛋等,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口感,配上熱騰騰的糯米,一起進入口中咀嚼的不同組合與滋味是傳統飯糰吸引人的原因。但是熱騰騰的飯對各種食材的影響卻各不相同,過於濕爛油條可能因此而過軟失去了酥脆的口感,但如果過乾,則可能成飯而不是飯糰。


_MG_8101.JPG 


_MG_8104.JPG 


這家飯糰的特色就在於飯的乾濕度適中,同時每粒米都粒粒分明但是卻又可以精確的包覆著內餡,飯跟糰都掌握的恰到好處。


_MG_8113.JPG 


_MG_8122.JPG


原本飯糰攤只有老媽媽,漸漸的兩個兒子也漸次加入了包飯糰的行列,雖然沒有長長的人龍,但隨時都可以看到攤前點飯糰的人群,母子二人包飯糰的動作極為熟練,因此「生產」飯糰的速度極快,即使一個人都買上數個但等待的時間並不久。飯糰的種類跟現在的連鎖飯糰店相比顯得有些陽春,肉鬆飯糰、素食飯糰與辣味飯糰是比較熱門的選項,多半還會順道帶上一杯豆漿。雖然招牌上有著麵線,但還從來沒有看過有人點過就是。


_MG_8105.JPG 


飯糰的油條並不以大取勝,但酥脆的口感是近幾年吃過各地飯糰後與溫嫂兩人公認的首選,跟其他飯糰不同的是油條屬於細長型,因此,不會有分布不均勻的問題,不會一口咬下,油條就此人間蒸發的遺憾,也由於酥脆,一口咬下後油條即斷,不會有油條跟飯糰「骨肉分離」的困擾。


_MG_8125.JPG 


_MG_8135.JPG 


佈滿整個飯糰的芝麻對口感有加分的效果。


_MG_8147.JPG 


 一直到最後一口,都還有油條的蹤跡。


_MG_8157.JPG 


由於目前尚在茹素階段,下次有機會再把肉鬆飯糰的照片給補上。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老溫隨筆> 2010 京都 豆乳甜甜圈 & 漢堡排專賣店「びっくりドンキー」

_MG_4097.JPG 


提到日本的美食,握壽司、拉麵、蕎麥麵、烏龍麵等都是最容易被提及的餐點,原本在京都之行也安排了各式基本款供溫嫂選擇,但身懷六甲的溫嫂卻想吃些不一樣的,實際上,在東京吃過許多日式美食後,到了京都總覺得有些興趣缺缺,最後兩人的焦點就落在和牛與漢堡排上。但原本第一志願的和牛居然公休,兩人只能轉向漢堡排。


 _MG_4080.JPG 


在京都有幾樣是我們兩度光臨的,一個是錦市場裡著名的豆乳甜甜圈,第一天放好行李,在雨中逛完代表德川幕府在京都權力象徵的二條城後,我們搭著公車到了四條河源町站,依著地圖鑽入通往錦市場的商店街。跟四條河源町的百貨公司大不相同,錦市場有著懷舊的味道,在錦市場裡賣醃漬物的商店是最大宗,這讓熱愛大根的老溫一路試吃的不亦樂呼,回想在東京鎌倉買的一條醃漬大根吃來完全的不過癮。


 _MG_4087.JPG 


豆乳甜甜圈是網路上錦市場的招牌餐點,由於位在錦小路的後段,找起來需要些耐性。在現場可以看到整個甜甜圈的製作過程,但也是這個過程讓老溫與溫嫂有些卻步,實在是非常油膩膩,但甜甜圈的香氣還是打敗了理智。


 _MG_4077.JPG 


但製作過程看起來相當油膩的甜甜圈卻徹底的征服了我們,吃起來不僅沒有油膩的感覺,剛出爐的甜甜圈外皮酥香、內裡卻是軟中帶著Q彈的口感,一包10顆甜甜圈很快的就被兩人瞬間秒殺。一路晃到錦市場尾端在超商買完洋芋片後,兩人又一路回頭試吃各式漬物,但在經過豆乳甜甜圈時還是忍不住再買了一包豆乳甜甜圈。


_MG_4082.JPG 


就這樣,豆乳甜甜圈成了我們在錦市場的最愛。


_MG_3870.JPG 


另一項就是漢堡排。我們吃的第一個漢堡排(我點蛋包飯)是在逛大葉高島屋時找到的洋食館,雖然十分美味,但除了份量稍嫌少外,總覺得在百貨公司裡吃的有些不自在。晚上在溫嫂上網搜尋後,我們找到了在三條河原町的漢堡排專賣店「びっくりドンキー」。


http://www.bikkuri-donkey.com/shop/database.cgi?tid=list2&wildor2=1639


 


_MG_4106.JPG 


從嵐山歸來,我們在四條河原町下車,吃過了豆乳甜甜圈後,我們一路走向了位在三條河原町的專賣店。專賣店的生意極好,我們去了兩次都處於客滿的狀態,特別是在用餐時間,總可以看到許多高校生成群的前來用餐,其中也夾雜著幾個歐美人士(對日本人,我們好像也是老外)來品嚐日式的家鄉味。


_MG_4090.JPG 


專賣店的菜單非常特別,活脫脫就是西部酒吧的木門,選項多的讓人眼花撩亂,儘管幾乎每道都有附上「精彩」的圖片,但還是有讓人不知從何處下手的感覺。光看菜單,就讓人有種胃口大開的感覺。


_MG_4094.JPG 


最後,飢腸轆轆的我點了一份300g的漢堡排,附加一大陀白飯,高達一千大卡的「肥美」大餐,而懷孕急需要補充肉類的溫嫂則點了不附帶白飯的蘑菇醬漢堡排,附帶薯條與玉米粒,可別小看這200g的漢堡排,可也足足有將近七百大卡的實力。日式的漢堡排相當的厚實,跟一般台灣較薄且較為鬆散的漢堡排有所差異,表皮煎的些許焦黑,咬起來有些焦脆帶硬的口感,但內裡卻是多汁軟嫩的漢堡肉,被外皮封住的肉汁在嘴裡自然的噴發,雖然表皮看起來很油,但即使不配著飯吃也不覺得油膩。


_MG_4098.JPG 


_MG_4104.JPG 


在京都一天的腿力鍛鍊,讓罪惡感很快的就消失無蹤,帶著飽足感我們又繼續在四條河原町逛著街。隔天在宇治的茶之旅結束後,我們回到了京都市區,京都車站的拉麵小道絲毫也無法激起我們的食慾,最後,我們又跳上公車一路前往三條河原町,就這樣,我們連續三晚都以漢堡排當晚餐。


_MG_4105.JPG 


由於在京都車站逛了許久,到專賣店時已經較晚,連櫃臺前讓客人休息的座椅都已經爆滿,但等待的人潮卻沒有澆熄我們對漢堡排的慾念。再次光臨的原因之一是溫嫂一直對昨天沒有下定決心點「蛋」漢堡排耿耿於懷,於是溫嫂點了沒有加上蘑菇醬的漢堡排,漢堡肉上的蛋卻沒有菜單上的漂亮,但漢堡肉還是一樣讓人垂涎三尺。


_MG_4327.JPG 


 即使經過了數月,那多汁的漢堡排依舊讓人難忘,一種在台灣吃不到,難以複製的日式美味。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老溫隨筆> 新爹手札 11/19 六七法會

_MG_7975.JPG 


大表哥與小表弟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開車回台北參加阿祖六七法會的路上,電台就這樣放著蕭煌奇的「阿嬤的話」,雖然只放了短短的兩句就進入了廣告,但眼淚已經默默的流下


一晃眼,已經六週過去,下午回到和信醫院停車場,似乎還有那麼點陰影在心頭,看著大樓,彷彿就像是昨天一般


_MG_7981.JPG 


自從溫嫂上班,一家人搬回桃園後,只剩下每周末可以早晚回到家裡替阿嬤念經,儘管吃素、儘管每晚睡前會誦唸阿彌陀經,但不管做的再多,心裡總還是會有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週五的下班時間高速公路依舊擁塞,載著小溫,車子自然而然的在車道中收斂許多,但最後還是趕在七點整回到了家裡,簡單的用過晚餐,再準備今晚的佛事


_MG_7978.JPG 


回到家的小溫照例又成了所有人的焦點,晚些時間姐姐也帶著小兒子回來,大表哥就這樣繞著小表弟轉啊轉,不時的喃喃自語,嬸婆、姑婆也都搶著要抱抱小溫,每個人都圍過來探探頭,指指點點,一向帶德出場的小溫也很配合的不時微笑,不時若有所思,又不時皺皺眉頭。


_MG_7976.JPG  


誦完經,抱著小溫到阿祖的遺像前行禮,我們會好好的照顧小溫,請安心的往西方極樂淨土


_MG_7990.JPG


南無阿彌佗佛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老溫隨筆> 新爹手札 11/17 小搖椅

 _MG_7973.JPG 


把拔,你可以直接拍我啊。。


「幫我注意一下小溫晚上幾點會肚子餓,他六點喝了90cc,正常可以撐到九點喔。」褓姆叮嚀著。


從褓姆家開到溫嫂辦公室,回家的陸上我們買了溫嫂要的加菜,買完晚上煮麵要加的配料,還去對面的加油站加完油,回到家裡開始煮晚餐,但八點一刻不到,原本稍微焦躁的小溫正式火力全開,在溫嫂盡力安撫不成之後只得乖乖就範讓小溫想用晚餐,剩下的,就只能拜託褓姆來「調教」了。


_MG_7940.JPG


根據褓姆的觀察,小溫容易嘴巴癢想吃東西,但又沒真的非常餓,所以常喝喝就睡著,需要點時間來培養好習慣。


_MG_7932.JPG 


吃完了晚餐,溫嫂安撫完小溫,就讓小溫安穩的躺在老爹的肚子上小睡片刻,雖然老爹試著將小溫給放到床上,但隨即遭到小溫大哭抗議,最後只能樂捐size縮小的肚子當成小溫的臨時睡床,不打擾小溫的睡眠。


_MG_7948.JPG 


但最近小溫似乎習慣了坐在小椅子上,感謝Thomas的愛心,小溫坐著坐著開始會隨著音樂擺動身體,但還沒有手舞足蹈去抓吊飾的「衝動」,音樂結束後,小溫也逐漸以愛睏取代無聊的哭啼。


_MG_7969.JPG 


雖然每天在外忙到昏頭,但回到家裡看到小溫,還是讓人覺得十分滿足。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老溫隨筆>2010 京都 伏見稻荷大社


1496931856.jpg 


 


在京都眾多的古寺名剎中,伏見稻荷大社應該是最廣為年輕人,特別是台灣年輕女性所熟知的一座寺廟之一。不是伏見稻荷的悠久歷史,也不是伏見稻荷身為全日本稻荷神社總社的崇高地位。而是在電影「藝妓回憶錄」裡,小小章子怡在紅色鳥居「隧道」奔跑的場景,就是在伏見稻荷大社拍攝的,也就因為如此,讓伏見稻荷大社成了各國遊客參訪的重要景點之一。


 


而伏見稻荷大社也可說是京都最方便或是簡單易找的寺廟景點。一出JR稻荷車站,你就能看見一個橘紅色的大鳥居,旁邊的石柱清清楚楚的告訴你「伏見稻荷大社」在此,穿過大鳥居,沿著石坂前進就能輕鬆的走到伏見稻荷大社。



 1496931853.jpg


由於旅遊旺季已過,就像是多了個吊臂的清水寺,伏見稻荷大社也趁此機會開始大興土木與整修工程,豐臣秀吉為了祈禱母親(大政所)病癒所興建的樓門與本殿都在進行維修與保養工作,被各式維修器具與鷹架給圍的密不透風。非旅遊季節雖然有旅客少、交通時間縮短的便利,但也得忍受非旅遊季節帶來的景致上的不足之處。


 


穿過了本殿上行就來到了伏見稻荷大社最著名的千本鳥居。上行,因為伏見稻荷大社背靠著稻荷山,眾多的鳥居就這樣沿著稻荷山一路往上堆疊,沿路就隨著或新或舊的鳥居順著階梯往上步行,傍晚的稻荷山微風徐徐,但要走完整個稻荷山大約要花上兩小時的時間,雖然稻荷大社已經是本日預計行程的最後一站,但為了安全與雙腿著想,我們還是在越過三德社後回身下山。


 
1496931868.jpg 


打從江戶時代起,信徒就在願望實現後捐獻鳥居以示感恩之心,但即使到現在,還是有各工商行號不停的捐獻新的鳥居,沿路可以找到不少2010年五月份吉日捐獻的鳥居。欣賞鳥居的捐獻人也是件有趣的事情,鳥居的捐獻日期有早有晚,從京都一直到日本各地都有人捐獻鳥居,但可惜的是一路都沒能看到落款有來自台灣的鳥居出現。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稻富家族,從創辦人、社長、副社長、取締役一直到夫人都捐獻了一座鳥居,可說是最龐大的捐獻團體。


 
1496931854.jpg 

著名的千本鳥居起點,一左一右的小鳥居別有特色。

1496931855.jpg 

朱紅色的鳥居隧道,是女性必遊的夢幻景點。

1496931863.jpg 


在奧社奉拜所裡可以看到相當有特色的狐狸繪馬,繪馬的正面留白,可讓信徒彩繪成各種不同的面貌,除了中規中矩的狐狸外,還有日系美型男的佳作出現。除了狐狸繪馬,這兒也可供奉小型鳥居做祈福與參拜之用,大小鳥居堆疊,別有一番風味。


 
1496931857.jpg 

1496931858.jpg 

簡單幾翻,就找到台灣同胞的狐狸繪馬,最近似乎台南遊客甚多..

1496931859.jpg 

1496931860.jpg 

台南經典牙醫奉獻的小鳥居。

1496931861.jpg 


離開了奧社奉拜所,就真正開始「上行」的路程,沿途除了鳥居之外也有各個不同的小型神社,而在各個平台上也會有小型的茶寮販賣紀念品、飲料、冰淇淋以供遊客休息。從三德社下行,我們在三叉路口看到地圖上寫著前往御產池的字眼,於是我們放棄了走回奧社奉拜所的原路,改走左側的步道下山。這條路線鳥居甚少,但依舊有各行各業稻荷神社散佈在路旁,其中又以這個放滿了各種小狐狸偶像的神社最有特色。

1496931864.jpg 

1496931865.jpg 

1496931866.jpg 


 


我們一路下行,此路人煙較為稀少,但我們一直找不到山上手繪地圖上的御產池的蹤影,但在山腳下,我們發現了一個祈禱安產的小神社,在祈禱後繞了小神社一圈,才慢慢的走回伏見稻荷大社的本殿。


 


伏見稻荷大社前有兩條表參道,左側的一條直通JR稻荷站,也就是一般遊客前往參拜的參道,右手側的參道則有較多的商店可挑選紀念品。東京、京都雖然是旅遊勝地,但冰箱磁鐵的樣式卻都不甚美觀,終於我們在伏見稻荷大社前找到了滿意的形式。由於伏見稻荷大社以狐狸(稻荷神的使者)為靈獸,因此販售的紀念品有許多狐狸、狸貓(多與酒有關)造型,是挑選紀念品的好地點,也由於狐狸,讓伏見稻荷大社的御守與其他寺廟越來越制式化的御守有了居別。


 


149693186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