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塞爾提克隨筆>胖寶動向未定,威廉斯禁區補強(Shelden Williams)


放棄膝傷的大前鋒波威(Leon Powe)後,塞爾提克球迷將焦點放在另一個大前鋒「胖寶」戴維斯(Glen Davis)的續約之上,在各隊紛紛傳出覬覦胖寶的情況下,塞爾提克總管安吉(Danny Ainge)依舊停在放話的階段,而往往一秒前才對著媒體說希望能留下胖寶,一轉身就傳出大總管拿著胖寶四處兜售的消息。


 


經過這麼多年,似乎也該習慣這模式才是。


 


在這段期間裡,塞爾提克還放棄了替補控球後衛普魯特(Gabe Pruitt),主要的著眼點是簽下(ok,還在跟大鳥醞釀中)丹尼爾斯(Marquis Daniels)之後,普魯特將失去表現的機會。


 


是的,六呎六吋的丹尼爾斯不是來替補皮爾斯(Paul Pierce)與艾倫(Ray Allen),而是來當二號控球後衛。


 


經過這麼多年,似乎也該習慣才是。


 


Anyway,在所有人都專注在胖寶與紅襪隊交易大限的時刻,塞爾提克透露消息將簽下六呎九吋大前鋒威廉斯(Shelden Williams)。提到威廉斯,最常提及的有兩件事情:一個是他出身名校杜克大學(Duke),另一個則是他是個身高不足的大前鋒。


 


先來看後者,原本的替補大前鋒波威號稱六呎八,胖寶號稱六呎九的情況相比較下,威廉斯的身高跟胖寶一樣號稱六呎九吋,卻有一身比波威更結實的肌肉,威廉斯在身材或者是身高上不會是塞爾提克擔心的一環。在內有賈奈特(Kevin Garnett)、華勒斯(Rasheed Wallace),外有皮爾斯、艾倫與朗多(Rajon Rondo)的情況下,威廉斯只需要展現在灰狼隊時期同樣的努力與拼勁。


 


來談談杜克大學。打從八零年代開始,杜克大學在K教練的帶領下就一直是NCAA中的強權,讓球隊主將身價也水漲船高,但陣中主力球員進入NBA之後表現卻往往不符期待。除了從一年輸個幾場的杜克到NBA的底部球隊難以適應,而NBA教練風采不見得能與K教練相比之外,杜克大學,或者該說K教練的戰術往往讓球員的球技有著加乘的效果,失去了這層保護,就讓人有種「上當」的感受。


 


威廉斯經歷老鷹隊、國王隊與灰狼隊後,終於有機會到聯盟裡一級的球隊效力,除了有更多機會在全美轉播中露臉外,威廉斯也有機會在完整的戰術與優秀的隊友下展現自己。


 


至於是否值得一年一百三十萬美金,或是符合當年第五順位的身價,就等著新球季揭曉。


 


簽下威廉斯是否會排擠胖寶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真正的關鍵是胖寶是否真的值得球隊花中產或是略少於中產的薪水來留下戴維斯?從目前沒有太多球隊實際出價的情況,胖寶的問題其實不需要急著處理,而簽下威廉斯更讓安吉站在比較好的談判位置,也有機會以遠低於預期的價格簽回胖寶。


 


而說實話,在目前的陣容,只要肯拼肯纏,默默無聞但有活力的禁區球員都有可能在塞爾提克打出身價。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紅襪隨筆>Victor Martinez 馬丁尼茲補強紅襪打線


搶在七三一大限前紅襪隊終於地安人隊談妥交易,以中繼投手馬斯特森(Justin Masterson)與兩個年輕農場投手韓葛東(Nick Hagadone)與普萊斯(Bryan Price)為籌碼,換來印地安人隊的捕手兼一壘手(or一壘手兼捕手)馬丁尼茲(Victor Martinez)。另外,紅襪隊再將一週前換入的一壘手拉魯契(Adam LaRoche)送到勇士隊,換來轉入國聯後打擊一塌糊塗的一壘手考區曼(Casey Kotchman)。


 


這兩筆交易,意外的讓紅襪隊成為美聯東區三雄中唯一在交易大限前補入重要球員的球隊。


 


和原本可能送出巴許霍茲(Clay Buchholz)、巴德(Daniel Bard)或是包登(Michael Bowden)的包裹相比,送走去年表現精采的馬斯特森雖然也讓人不捨,但馬斯特森在今年短暫轉任先發後,表現如同溜滑梯一般直直落,防禦率居高不下,五月(5.06)與七月(5.73)甚至ERA飆破5,牛棚的地位也落在岡島秀樹、巴德與戴克拉曼(Manny Delcarman)之後。相較之下,送走馬斯特森與兩個還有兩到三年才能上大聯盟的潛力新秀,算是比較合算的交易。


 


當然,兩到三年後這兩個年輕的潛力股將會是評斷整個交易的關鍵。


 


明星賽後的紅襪隊像是吃錯藥一般,全隊的打擊陷入莫名的低潮,原本領先洋基隊三場勝差短短的幾天之內成了倒落後三場半,關鍵就在紅襪隊的打者打不到右投手,右投手!


 


實際上整個球季紅襪隊的打擊就不甚穩定,除了「老爹」(David Ortiz)陷入嚴重低潮外,原本設定的第一棒艾斯貝瑞(Jacoby Ellsbury)狀況不穩定,讓球隊不斷的調整棒次,找尋高上壘率的球員擔任第一棒打者,讓上半球季的紅襪隊打線組合極度不穩定。差別只是在明星賽前紅襪隊的打者處於輪流發揮的狀態,但主砲貝伊(Jason Bay)六月(0.23)七月(0.192)打擊率還不及兩成五,加上尤克里斯(Kevin Youkilis)與派卓亞(Dustin Pedroia)狀況不佳,讓整支球隊進入空前的低潮。


 


補入馬丁尼茲,讓紅襪隊的打線得以重新調整。下半球季打擊穩定的艾斯貝瑞打第一棒,接著是走出短暫低潮的派卓亞,原本打第三棒的尤克里斯則重新回到四棒的位子,由馬丁尼茲扮演銜接開路先鋒與中心打線的工作,打擊不穩定的老爹與貝伊則改打五、六棒。


 


這樣的調度好處在於前四棒的打擊穩定,能夠有效的串連打線並累積壘包上的人頭數,而當打序輪到五六七棒時,雖然打擊不甚穩定但卻有隨時擊出長打的能耐,加上第八棒埋伏了從2A直升的代班右外野手瑞迪克(Josh Reddick),讓這兩場比賽的紅襪隊打線火力驚人。


 


兩場的樣本數過少,但馬丁尼茲的到來暫時稍解了紅襪隊的貧打症,這對即將面對光芒與洋基雙強的紅襪隊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轉變。


 


儘管許多人認為馬丁尼茲的到來能夠同時解決紅襪隊缺乏捕手接班人,但這點卻非常需要時間來做檢視。近年來馬丁尼茲蹲補數減少,主要是因為史波奇(Kelly Shoppach)的加入,是的,一個紅襪隊在2001年第二輪選入的新秀,2006年為了交易克里斯普(Coco Crisp)而送出的新秀。


 


馬丁尼茲過去為人稱道的是他的打擊能力,一個生涯打擊率0.297、三度單季20轟的捕手,但他的配球、阻殺能力則有段差距,因此當原本配球與防守就有好評的史波奇上個球季打出0.26121 HR的成績,馬丁尼茲就逐漸讓出了先發捕手的位子,轉而擔任二號捕手與一壘手。換句話說,他是個打擊型的明星捕手,至於紅襪隊打算將他當作一壘手與二號捕手或是未來的先發捕手使用,就有待時間來觀察。


 


至少,我沒法想像他擔任老蝴蝶專屬捕手的模樣。對吧。


 


馬丁尼茲的到來,至少讓膝蓋有傷的鐵補維瑞泰克(Jason Varitek)有機會蹲三休二,也讓臀部看來又相當危險的麥克羅(Mike Lowell)能夠減少耗損的機會,這讓紅襪隊的老傷兵們有充足的機會修養,也讓馬丁尼茲能夠有足夠的出場時間貢獻自己0.291的打擊能耐,當然,更不能忘的是2007年他在季後賽裡對洋基隊繳出0.3534 RBI的成績。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塞爾提克隨筆>Marquis Daniels


在簽下禁區大個華勒斯(Rasheed Wallace)後,塞爾提克順利的補強了二三號搖擺人的位置,將以一百九十萬美金的價格,簽下了有六年經驗,上個球季在印第安那溜馬隊平均13.6分的丹尼爾斯(Marquis Daniels),接下來的幾天裡,塞爾提克有可能透過先簽後換的方式交易來丹尼爾斯,籌碼可能是史卡布林(Brian Scalabrine)或是艾倫(Tony Allen),前者是溜馬隊總管柏德(Larry Bird)會喜愛的苦工型白人前鋒。



丹尼爾斯的入隊讓人有些詫異,一方面自然是不到兩百萬的空間能夠簽下平均13.6分的丹尼爾斯,另一方面則是過去的六個球季裡丹尼爾斯總計出賽351場比賽,也就是平均每個球季還登場不滿60場,這對塞爾提克而言自然是一個不小的賭注。



但就功能性而言,丹尼爾斯的確適合塞爾提克的需求。在波西(James Posey)離隊後,塞爾提克將搖擺人防守大任交到艾倫的身上,但艾倫上個球季的場內外問題不斷,難以承擔重任。進入球季後半段,塞爾提克在二三號防守上成了球隊的大包袱。而丹尼爾斯在六年的職業生涯裡,得分能力的評價起起伏伏,但防守卻獲得一致的肯定,儘管不是波西等級的搖擺人終結者,但肯拼肯纏的特色與六呎六吋的身高,讓他都有更好的機會扮演球隊搖擺防守人的角色。



從小牛隊起家,丹尼爾斯在老朋友尼爾森(Don Nelson)的賞識下以能遊走一到三號位置闖出名號,但人來瘋的球路雖然適合「怪老子」,但卻不受接任的教練強森(Avery Johnson)青睞,最後被小牛隊打包換到了溜馬隊。丹尼爾斯的進攻在溜馬隊依舊起起伏伏,當總管柏德對球隊不穩定的表現勃然而怒時,丹尼爾斯就成了最佳的負面樣本。



丹尼爾斯有六呎六吋高,雖然打過小牛隊與溜馬隊,但他的三分外線只有在菜鳥球季突破過三成,而對搖擺人而言,缺乏外線搭配是極危險,這也是他進攻極度不穩定重要的因素。當然,光靠切入就能每場13.6分,也說明了丹尼爾斯的切入威脅性。



對主力切入手皮爾斯(Paul Pierce)已經步入三十二歲的塞爾提克而言,丹尼爾斯的單兵作戰能力相形重要。曾經是聯盟最會製造罰球機會的皮爾斯在過去幾個球季罰球數字大幅下滑,但身為球隊主要的外圍進攻來源,皮爾斯的平均出賽時間居高不下,能夠獨力取分的丹尼爾斯將可以讓皮爾斯有更多的喘息機會。



丹尼爾斯的加入,讓塞爾提克的板凳更有看頭,如果能夠順利簽回戴維斯(Glen Davis),搭配豪斯(Eddie House)的三分外線,三個各有特色的進攻球員將使球賽更有看頭。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塞爾提克隨筆>Welcome to Boston, Rasheed!!


隨著奧蘭多魔術隊與克里夫蘭騎士隊先後完成重大交易之後,身為東區三雄之一的波士頓塞爾提克在暑假也開始動作,打敗了魔術隊、小牛隊、馬刺隊以及潛在的對手騎士隊,以兩年平均五百八十萬美金(或五百六十萬)的中產階級條款簽下市場上最熱門的中大前鋒華勒斯(Rasheed Wallace)。



儘管這幾年華勒斯帳面上的數字已經不若年輕時耀眼,最近三年在底特律活塞隊都只有平均12分、7籃板左右的成績,但他六呎十一吋的紮實身材與十四年的豐富經驗,對任何一支想要爭奪NBA總冠軍的球隊而言,都是重要的網羅對象,這也是波士頓的GAP連線會積極參與拉攏華勒斯行動的原因。



在魔術隊與騎士隊完成交易後,東區三雄的標準配備都是一個聯盟頂級的中大前鋒:



頂級中大前鋒

賈奈特(Kevin Garnett)

哈沃德(Dwight Howard)

歐尼爾(Shaq O’Neal)



全能搖擺人

皮爾斯(Paul Pierce)

卡特(Vince Carter)

詹姆斯(LeBron James)


外線射手

艾倫(Ray Allen)
路易斯(Rashard Lewis)

威廉斯(Mo Williams)



這不難發現,在東區三雄裡只有波士頓是原本就三者兼備,如果再加上控球後衛一項,塞爾提克與魔術隊的陣容就更為完整。就另外一面來說,這個列表也不難發現各隊的弱點。



騎士隊在補強歐尼爾之後,歐尼爾與伊高斯卡斯(Zydrunas Ilgauskas)、瓦拉喬(Anderson Varejao)的禁區是三強之冠,但得分後衛與控球後衛是全隊的相對弱點。特別是六呎一吋威廉斯的外線能力優於本身的控球技巧,雖然詹姆斯能夠肩負控球重擔,但面對勢均力敵的對手時,威廉斯與前塞爾提克小將威斯特(Delnote West)組成的矮小後場不僅是對手進攻時狙擊的對象,無法獨力進攻的缺點讓騎士隊的進攻缺乏變化。



歐尼爾的入隊能夠幫助騎士隊舒緩這問題,在紫金歲月(湖人)裡,歐尼爾需要的不過就是個穩定的後衛射手,這部分端視教練布朗(Mike Brown)功力而定。但顯而易見的,一、二號位置的補強對騎士隊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魔術隊補進卡特非常明顯的是針對兩個假想敵而來,但魔術隊也送走了主力替補中大前鋒貝提(Tony Battie),而年輕的長人葛泰特(Marcin Gortat)則可能轉往小牛隊發展,加上射手前鋒特克魯(Hedo Turkoglu)離隊,讓季後賽已經孤掌難鳴的哈沃德更顯得孤單。在哈沃德與賈奈特、歐尼爾相互抵銷後,誰能夠接棒捍衛魔術隊禁區,將會是下個球季魔術隊的困擾,這也是為何在補強卡特之後,魔術隊也跟進追逐華勒斯的原因之一,因為儘管哈沃德已經是當今NBA禁區第一人,但這顯然還不足夠。



原本就有「GAP連線」的塞爾提克這兩個球季在後衛朗多(Rajon Rondo)逐漸成長後實力在東區三強一直居於領先地位,即使季後賽賈奈特受傷無法出賽,也還是能夠帶給魔術隊一定的威脅力。但與魔術隊同樣的困擾,在賈奈特之後,僅有柏金斯(Kendrick Perkins)有合格禁區身材,在年輕的波威(Leon Powe)膝蓋報銷下,只有矮胖子戴維斯(Glen Davis)能夠勉強撐住禁區,整個禁區缺乏足夠的深度在敗給魔術隊之後更加明顯,而首要假想敵騎士隊在原本的禁區長人陣外,又補強了大中鋒歐尼爾,讓塞爾提克的禁區更顯劣勢。



補入了華勒斯後,塞爾提克在東區三雄裡有最完整的先發陣容,加上柏金斯、戴維斯(自由球員,可望簽回)與豪斯(Eddie House)陣容相對完整。與三雄相比,最大的問題在搖擺人的防守上,皮爾斯的防守不差,但面他對比自己強悍的搖擺人無論在攻守上都容易失常,特別是近幾年遇上詹姆斯的表現都遠低於自身的水平,如何找到類似過去波西(James Posey)角色的球員,對塞爾提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此外,在賈奈特、華勒斯與柏金斯近年都有受傷的困擾,在板凳上多準備一名可用之兵也是另一個可能的方向,夏季聯盟裡塞爾提克名單中網羅了前尼克隊的史威特尼(Mike Sweetney)與史威夫特(Robert Swift)就是基於如此的考量。



Welcome to Boston, Rasheed!!

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NBA隨筆>騎士太陽交易分析


原本由「小皇帝」詹姆斯(LeBron James)領軍的克里夫蘭9年的總冠軍獎盃,特別是騎士隊例行賽戰績居冠,不僅擁有主場優勢,兩大對手波士頓塞爾提克與奧蘭多魔術隊更得要先在第二輪裡一決生死,讓騎士隊能夠坐收漁翁之利。



但不知是之前打底特律活塞隊與亞特蘭大老鷹隊太過輕鬆,還是魔術隊歷經塞爾提克的磨難狀況正佳,讓騎士隊在東區冠軍賽第一場主場就以一分敗北,雖然第二場主場力保不失,但卻無力突破魔術隊主場,最後在第六戰客場慘敗,開高走低的結束了這個原本應該發光發熱的球季。



敗給魔術隊之後,騎士隊高層檢討的結果,禁區無人可箝制「魔獸」哈沃德(Dwight Howard)是一大主因。哈沃德在系列戰裡平均25.8分、13.0籃板,特別是投籃命中率高達六成五一,表現均優於例行賽。除了哈沃德的臨場數據外,由於哈沃德在禁區的強大牽制力,除了讓伊高斯卡斯(Zydrunas Ilgaskas)與瓦拉喬(Anderson Varejao)平均每場9.2次犯規外,更讓魔術隊以前鋒路易斯(Rashard Lewis)為首的外線射手聯手飆出四成以上的三分球命中率,相較於騎士隊本身低至三成二三的三分球命中率,這中間的差異就更加的明顯。



選秀會前,騎士隊與西區的太陽隊達成協議,一直祈求能有禁區長人助陣的騎士隊,遇上了極度嫌惡自身中鋒的太陽隊,雙方一拍即合,騎士隊將這幾年過得極不如意的前最佳防守球員華勒斯(Ben Wallace)與搖擺人帕洛維奇(Aleksandar Pavlovic)加上第二輪選秀權與五十萬美金現款送到太陽隊,交換即將邁入37歲的大中鋒歐尼爾(Shaq O’Neal)。



在太陽隊的75場出賽裡,歐尼爾每場平均可以攻下17.8分、8.4籃板,雖然遠低於生涯平均24.7分、11.2籃板,但投籃命中率還有六成一的高水準。在例行賽裡,歐尼爾對上假想敵魔術隊有19分、11籃板的雙十成績,相較哈沃德的21分、8籃板帳面上可說是互有優劣,但哈沃德命中率僅有五成(跟六成五相較,總是種優勢),而面對另一個假想敵波士頓塞爾提克,歐尼爾也有16.5分、8.5籃板的成績。這些數據都顯示儘管歐尼爾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大殺四方的天王中鋒,但在中鋒依舊是稀有財的NBA裡,36歲的歐尼爾對急需禁區助益的球隊而言,還是不能錯過的標的物。



對騎士隊而言,歐尼爾的加入除了可以與假想敵哈沃德或是賈奈特(Kevin Garnett)相抗衡外,歐尼爾在禁區的吸引力才是最大的資產。原本由伊高斯卡斯與瓦拉喬所組成的禁區扮演接應詹姆斯的工作相當稱職,但兩人都只能面框跳投的特性卻無法吸引對手防守的注意力,這讓對手能夠將心力放在全力圍堵「小皇帝」之上。



儘管詹姆斯靠著天生蠻力與哈沃德相抗衡也毫不遜色,但小皇帝無法像前兩輪一般照顧到其他隊友也是事實,原本由詹姆斯發起的攻擊模式在面對魔術隊時無法運作順暢,讓騎士隊打得格外辛苦。歐尼爾的加盟不僅讓騎士隊在低位有了強大吸引力,也可以讓伊高斯卡斯可以回到原本最熟悉的高位中鋒位置。更重要的是不必所有攻勢都經由詹姆斯之手,可活化騎士隊整個進攻模式,讓騎士隊的外線射手群能有更多的投籃機會。



已經邁入生涯最末階段的歐尼爾,好吧,原本以為這句只用在熱火時期,在幫助韋德(Dwyane Wade)封王之後,又有機會幫助另一個新世代全能球員一圓冠軍夢,這對歐尼爾的傳奇生涯又是新的一頁。



至於與詹姆斯的相處?只要不叫Kobe,相信這都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對吧!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NBA隨筆>馬刺公鹿交易分析


54勝28敗,對大多數的球隊而言都是非常優異的戰績,但對已經32歲的鄧肯(Tim Duncan)與聖安東尼奧馬刺隊而言,都是不及格的成績,不僅因為這是馬刺隊跨入21世紀後最差的成績,更因為在西區季後賽第一輪裡馬刺隊遭遇整個球季碟碟撞撞的小牛隊打來幾乎毫無競爭力,跟過去幾個球季總能在不被看好情況下一路挺進的馬刺隊相去甚遠。



主力搖擺人吉諾布里(Manu Ginobili)受傷缺陣是馬刺隊慘敗的重要因素,而球隊主力球員年事已高,傷痛問題不斷是台面上的另外一個原因,此外,整支球隊在鄧肯、吉諾布里與帕克(Tony Parker)外缺少一個能獨力且穩定得分的得分手是常提及的問題。



只是,不知道全NBA有多少球隊能有四個得分手,anyway,馬刺隊要的是總冠軍,對吧。



基於上面幾點,馬刺隊將腦筋動到了小市場的密爾瓦基公鹿隊身上。資金一向吃緊的公鹿隊手上有瑞德(Michael Redd)與傑佛森(Richard Jefferson)兩張千萬合約,這對上一季只打出34勝48敗的公路隊而言,可說是不怎麼合算的投資。當家射手瑞德是本隊起家的球星,加上上個球季僅僅打了33場比賽,賣相實在不佳。相對的,來自籃網隊的小前鋒傑佛森不僅打滿82場比賽,不僅維持過去的演出,三分球命中率還寫下生涯最佳的三成九七。



一邊要人,一邊省錢,就這樣,馬刺與公鹿一拍即合。



為了省錢,公鹿隊當然不可能向馬刺隊要求太好的球員,最後,合約到最後一年的防守小前鋒波溫(Bruce Bowen)、老牌中前鋒湯瑪斯(Kurt Thomas)與替補大前鋒奧伯托(Fabricio Oberto)成了馬刺隊打包的包袱。其中歐伯托被送往活塞隊交換強森(Amir Johnson)。



對馬刺隊而言,送出的三個球員合計得分不到10分,雖然包括了過去封王的主力防守者包溫,但即將邁入38歲大關的包溫這個球季不僅讓出先發位置,出場時間也銳減,重要性已經不若以往。相較之下即將37歲的中前鋒湯瑪斯的離隊對禁區相當脆弱的馬刺隊而言影響可能更大,光看湯瑪斯每場5.1籃板比起年輕的葛登(Drew Gooden,轉隊後每場籃板僅4.4)與布恩(Matt Booner,4.8籃板)更多,就不難想像曾經以禁區聞名的馬刺隊目前禁區殘破的景象。



往好處想,也許葛登能夠在完整球季裡恢復過去的身手,但首先他懶洋洋的打球風格得先過得了帕伯維奇(Gregg Popovich)這關才成。



相對於送出的三老,新加盟的傑佛森即將滿29歲,正是NBA球員最成熟的黃金年代。入行以來的績效穩定,幾乎可以預期他將會帶來19分、5籃板、3助攻的績效,同時可以提供側翼穩定的防守。換句話說,就是在一支好的球隊裡,他會是非常好的二、三把手,但你也不用期望他到其他實力略遜一籌的球隊會有爆炸性的演出,扮演領袖的角色。



拿千萬美金但卻沒有領袖氣質,這也是公鹿隊兜售傑佛森的原因之一,但對已經有鄧肯坐鎮的馬刺隊而言,領袖氣質是其次,馬刺隊要的正是他穩定的攻守表現,特別是高齡36的小前鋒芬利(Michael Finley)幾乎把NBA當成投籃機在玩,切入能力雖然稱不上聯盟一流,但至少尚有意願的傑佛森對馬刺隊就更有價值。當然,傑佛森的加盟也可降低球隊對吉諾布里的依賴,這對球隊與吉諾布里都是極其正面的改變。



但,補強傑佛森是否就真的讓馬刺隊更接近總冠軍呢?這結果似乎值得存疑。第一輪裡面對小牛隊,鄧肯在禁區裡救難敵小牛隊的眾手,籃板以37.6:41.4大幅落後,而小牛隊還稱不上是西區裡的禁區強隊,更遑論與湖人隊抗衡。提到湖人隊,過去幾年馬刺隊能夠稱霸西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送出的防守前鋒包溫,即使無法封鎖布萊恩(Kobe Bryant),至少是聯盟裡少數能讓布萊恩打得相當疲累的防守者。但在包溫逐漸為年紀所苦後,馬刺隊不僅側翼的防守退化,全隊的防守也因此受到影響。



下一個包溫難尋,即使馬刺隊真的找回包溫,也難以回到過去的水準,對馬刺隊而言,下一步能做也該做的,將是補強禁區,至少得找到個能在禁區保護鄧肯的漢子。



真的,我沒有說葛登娘的意思。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紅襪隨筆> 洛威重返芬威 老少皆大歡喜


2004年,對波士頓的球迷而言,彷彿還是昨天一般。儘管2007年的紅襪隊再一次的贏得世界大賽,但對大多數此生都在絕望與失敗中度過的紅襪隊球迷,2004年絕對是讓人難以忘懷的一年。



而2004年又再一次的重現在芬威球場之中,因為2004年的英雄之一,洛威(Derek Lowe)又再一次的回到波士頓。



對波士頓迷而言,九零年代末期至二十世紀初的紅襪隊可說是惡夢一場,不僅在球場上老是打不過宿敵洋基隊,到了電動場上,紅襪隊的老殘投手陣容也讓玩家有種想要投一休四的念頭。除了不動的王牌投手馬丁尼茲(Pedro Martinez)外,實戰裡擾人心弦的蝴蝶球投手威克菲爾(Tim Wakefield)只有70英里上下的蝴蝶球很難不被電腦程式狙擊,而另外一個主力投手洛威球種只有速球與伸卡球,即使搭配上下左右,光配球就讓人很沒成就感。當然,就更別提其他高齡35以上的投手群,球場上也許充滿智慧,但不到90英里的速球在電腦螢幕上只有頻頻被打爆的份。



於是,在現實生活裡飽受輸球困擾的紅襪迷,在虛擬的世界裡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交易功能,把自己的輪值陣容好好的給整修一遍。



2004年原本並不是洛威引以為傲的一年,儘管兩年前剛寫下21勝8敗的佳績,但洛威的成績逐年下滑,在球場上的宰制能力再也沒有回到2002年的顛峰狀態,要不是靠著每場隊友能夠幫他打下6.3分,防禦率高達5.42洛威恐怕也難有14勝12敗的成績。紅襪隊高層對這個合約到期,已經步入31歲大關的滾地球投手早已失去了耐性。



季後賽第一輪裡,原本擔任先發的洛威重拾年少時的工作,在成了第三戰的救援投手,第十局登場順利關門贏得了比賽。第二輪裡,席林(Curt Schilling)、馬丁尼茲與年輕的阿若攸(Bronson Arroyo)都無力守成,紅襪隊在關鍵的第四戰裡推出了整個球季都在掙扎的洛威先發主投。在5.1局裡洛威雖然被敲出了一支全壘打,但將失分控制在3分,讓紅襪隊有機會在第九局演出傳奇的大逆轉,最後在第十二局打敗似乎已經準備開香檳的洋基隊。



在席林血染紅襪奪下第六戰的勝利後,第七戰紅襪隊由洛威再次擔綱,一改過去幾場總是驚險過關的場面,紅襪隊在洛威六局只被敲出一支安打的優異表現帶領下,第二局就打爆了洋基隊先發投手布朗(Kevin Brown)。投完六局只用了69球的洛威充分展現了本身滾地球投手的特色,13次的滾地球讓洋基隊的幾乎毫無攻勢可言,儘管接手的馬丁尼茲連丟兩分讓人一度血壓上升,但最後紅襪隊還是以10:3過關,贏得了美聯冠軍賽。



結束了七場血戰,成為第一支在3:0絕對劣勢下逆轉成功的球隊,帶著高昂的鬥志,紅襪隊僅在世界大賽的第一戰裡稍稍遭遇紅雀隊的抵抗,而紅雀救援雜鍋的敗戰投手正是後來加盟紅襪隊的塔瓦瑞茲(Julian Tavarez)。第二戰由席林再次以血襪寫下傳奇,而第三戰則由整個季後賽都十分掙扎的王牌投手馬丁尼茲奪下勝投。



聽牌的第四戰裡,紅襪隊再次推出幾乎是整個季後賽吉祥物的洛威登場,這場比賽洛威並沒有發揮滾地球投手的特質,僅有8個滾地球確有16個飛球,但在七局的投球裡,紅雀隊只有零星的3支安打,儘管紅襪隊的打擊熄火,但靠著洛威的壓制力,還是以3:0贏得了世界大賽冠軍。



重回波士頓的洛威依舊沒有讓波士頓球迷失望,7.1局裡只讓老東家擊出7支安打,只丟掉3分演出優質先發,而丟掉的三分裡有兩分是老搭檔維瑞泰克(Jason Varitek)以二壘打發起攻擊,充分滿足球迷與媒體希望看這對從水手隊一起轉隊而來的投補搭檔互相廝殺的念頭。最後,洛威在第七局投完一人次之後被換下場,接受滿場球迷再一次的起立鼓掌致意。



當然,最另紅襪隊球迷滿意的,還是球隊靠著新王牌貝奇特(Josh Beckett)的無四死球完封勝贏得比賽。



皆大歡喜。